Forget your password?

Register now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16/07/05

Author:管理员

        7月5日,第二届保险保障基金论坛暨《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中,“风险”仍是与会嘉宾谈及最多的话题,除了从风险管理角度将风险进行划分、转移或者缓释的讨论外,如何从行业意识层面认识风险,也是嘉宾们关心的话题。


  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中保基金首任董事长、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迎宁:


  关注行业风险变化 加强行业风险管理


  2016年以来,保险业延续了去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然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保险业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依然是保险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人身险方面,新招募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道德风险、销售误导时有发生,使行业面临较高的声誉风险。“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兴互联网渠道蓬勃发展,但存在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销售产品更偏重投资型等结构失衡问题。


  财产险方面,营改增实施后,价税分离,原保费收入会减少,同比增幅下降。车险保费收入增幅下降,但竞争却日趋激烈,费用支出不断攀升。非车险费率持续走低,保费充足度有所下降,承保利润面临萎缩。


  资金运用方面,需要关注三方面风险:一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导致的再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经济下行带来的信用风险,三是权益类投资带来的市场风险和战略风险。总之,面对来自方方面面风险的挑战,保险业要加强对行业风险的监测评估,推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建设,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围绕行业风险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三支柱”的保险监管框架、“五道防线”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今年起正式实施的“偿二代”。但是行业风险管理,只靠监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行业的力量,群策群力,才能产生共鸣。在这方面,中保基金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包括2013年成立的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自去年开始组织编写的《年度行业风险评估报告》以及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希望业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保险行业风险管理中来,为保险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纪敏: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


  当前我国面临的高杠杆债务风险,应该怎么看,然后怎么办,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怎么看目前的高杠杆债务风险?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和微观杠杆率出现了背离,一方面,宏观杠杆率(总债务/GDP)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代表微观杠杆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总债务/总资产)却呈下降趋势。研究发现,资产收益率(GDP/总资产)的变化是导致杠杆率发生背离的重要因素。因此,与其说现在是杠杆率上升债务增长过快,不如说是债务所形成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在下降。资产质量的下降,是我们当前去杠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那应该怎么办?大量研究表明,信贷与杠杆率的迅速上升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在危机爆发后会经历明显的去杠杆过程。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的自增强机制与实体收益率的下降,将进一步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和抵押品约束机制的强化。因此,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的基本取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利率的基本稳定。财政政策应该在去杠杆当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这个更重要的角色就是保增长、调结构,包括去杠杆。要实现去杠杆的目标,需要优化杠杆率的结构,优化杠杆率的布局,在体制上合理划分市场与政策以及政府间的事权,收入上降低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同时大力推行PPP,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和产业政策,把更多的杠杆加在效率相对比较高的民间资本上,慎用财政发债方式去杠杆,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导 郝演苏:


  经济转型期保险业需多方面做好风险防范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面对经济转型期的各种风险,保险行业必须从政策、制度和业务方面做好防范相关风险的准备。


  目前我国逐渐走向一个老龄化、城镇化和服务型国家,治国理政的思路已经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转向了社会管理,公共风险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内生力相对滞后,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GDP和GNP的比重,主要国家里只有中国GDP大于GNP,并且社会福利支出也较少,在2010年联合国相关组织公布的主要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数据中,中国仅为2.28%。公共福利分配缺陷导致民生问题突出,包括社会管理制度与相关配套措施在内发展滞后。保险成为通过商业手段解决公共服务需求的解决方案之一。


  近年来,保险业务随着经济转型也开始了结构转型。我国财险市场主流业务与经济硬环境关联度较高,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2016年1-5月,全国财险业务同比仅增长7.71%。由于财险市场依靠车险拉动,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车险市场近期面临突出人本主义的交强险制度调整和第三方责任保险分项选择的挑战。因此,在行业转型期中小公司必须围绕社会管理型的非车险业务发展,如果不考虑向非车险业务转型,在商车费改的背景下生存将面临很大的障碍。


  此外,我们还要客观认识行业面临的一些政策风险,行业需要顶层设计,防止过度关注保险业务收入,忽视启发全社会风险管理意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如新批的主体拿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牌照后,业务向相对发达地区转移等。


  昊升精算总经理 俞圣灏:


  商车费改改变游戏规则


  目前商车费改已具备了多项基础,即行业数据质量大幅提高、车险平台以及标准车型库提高了数据标准化程度、精细化经营理念和精算技术得到验证等。商车费改改变了游戏规则,推动行业从费用竞争模式逐步过渡到费率竞争模式和服务竞争模式,为持续性的费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大方向。


  商车费改明显带来五点影响。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保费下降、自主风险管理意识提升;从核保角度来讲,各公司核保体系将转型升级;从理赔角度来讲,公司将注重提升客户体验,预防合并报案,完善人伤管理;从精算角度讲,精算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层面将得到更多关注,但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更多业务决策支持的挑战;从经营角度讲,有利于公司坚持长远战略之本,坚持价值导向、稳健经营,加强理赔管理和费用成本管控。


  对于商车费改,个人还有三点思考。第一是市场主体对赔付成本下降的一致预期目前偏乐观,赔付成本的下降主要是索赔机会成本上升带来的小赔案弃赔。目前合并报案已有苗头,需及时加强理赔的管理。同时行业精细化管理的趋势因此有所中断,短期内风险成本大幅下降,大多数业务底折出单,行业有重回粗放竞争的可能;第二是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大公司有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中小公司唯有苦练内功,加强理赔管理的能力,在数据共享等方面寻求突破;第三是商车费改对未来改革方向提出了预期,包括基准纯风险保费优化和打破双85限制,使行业重归合理利润,理性竞争,同时引入车型费率分级,充分反映每个车型实际的风险差异并引入交通违法系数等,都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有指示作用。


  中保基金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建国:


  保险业创新发展需要风险管理机制创新


  “新国十条”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保险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同时行业承担的风险责任及自身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创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保险业的地位以及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是能够恪守行业的基本职责,在产品、服务和管理方面下功夫,但也有一些公司盲目求大、片面逐利,长此以往可能给行业带来声誉风险。其次,在“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驱动下,一些公司业务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特别是投资理财型产品急剧增加,保险产品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弱化,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业务结构风险。此外,随着银行利率下降,宏观环境趋紧,险资收益有所下降,但负债成本却依然居高不下,导致资产端风险加大,需要我们既要关注负债端的风险,又要关注资产端的风险。同时,互联网保险的兴起,给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对行业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防范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成为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保险行业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下一步,中保基金将加快推进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方式改革,使保险公司风险水平与基金费率直接挂钩,适度抑制少数公司盲目扩张的冲动,同时细化保险保障救济范围和标准,区别对待不同风险类别的保险产品,并考虑设置救济上限。此外,中保基金会进一步丰富风险处置工具,考虑设置市场化的行业并购基金,借助社会优质资本参与行业风险处置,并且探索多元化风险救助方式,重点研究财务救助的手段,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时,对保单持有人和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今后,中保基金将在现有监测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职能,切实守好行业风险底线,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进一步提升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平台价值,吸纳行业最优秀的人才,以“保险业风险管理百人论坛”的形式定期开展交流,并且每年发布一册保险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将其打造成为保险业有影响力的风险监测品牌,并逐步扩大发布范围。除此之外,中保基金将探索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测点,使风险监测工作更加接近市场,加强对保险行业潜在风险的预警以及对重点保险公司的风险监测,做好对保险消费者的风险警示。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王和:


  保险的觉悟——不仅是对风险的究竟


  保险人关注风险是“理所应当”的,但仅仅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保险人更需要觉悟风险。对风险的觉悟固然重要,但仅仅觉悟是远远不够的,保险人需要更智慧地“究竟”自身存在的意义、逻辑与价值。


  保险的“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保险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面对、接受和处理风险是保险的本职工作,因此,保险不能也没有理由简单地“回避”风险。只有保险的风险承接,才有社会的更加安宁和谐。保险人千万不能忘记,客户正是因为不愿意“铤而走险”才买保险,如果我们也“铤而走险”,那人家又“何必当初”!


  都说“资产荒”,殊不知,资产从来就没有“荒”过。人们之所以感到“资产荒”,是因为“不满足”,不仅是期限,更有“预期收益”。要知道资金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道理的“短长”。如果不解决“欲罢不能”的问题,这种“不满足”势必是一种常态,并无解;实际上,不匹配的不是资产,而是人心,“资产荒”的本质是“心荒”。如果“心荒”了,还有什么可以拯救?


  一些保险公司时时面临着这样的纠结:是坚守自己传宗接代的使命,或是成为别人借腹生子的工具。做“代孕”属于来得快,但去得也快,更重要的是“代”的孩子终究是别人的,最终落空的不仅是自己,更有血脉。但“坚守”属于说得容易做着难,不仅要有“金榜题名”的追求,更要有“寒窗苦读”的执着,还要坚信“天道酬勤”的存在。


  保险业应该“不忘初心”,保险的“初心”无疑是互助友爱,风险面前,保险要有“忠人之事”并“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因为你接受的不仅是保费,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寄托,是一份生命的托付。信仰和情怀应当成为保险行业的“标配”。


  百年人寿保险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陈新立:


  寿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均有利弊


  根据公司对待资产、负债的主被动关系不同,我们将保险公司经营分成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模式,一种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还有一种是仍处在完善阶段的“资产与负债双轮驱动”模式。


  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模式,负债和资产之间缺乏互动,精算和产品部门在设计产品时更多是跟渠道、机构、队伍、客户进行沟通,很少跟资产投资部门沟通。在该模式下,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中长期投资工具较少,主动控制负债成本能力较弱,资产被动适应负债,会带来资产负债管理的单向化,出现资产负债久期、期限错配、再投资风险等问题。


  一些新近成立的中小保险公司或在代理人渠道没优势的公司,由于销售传统保障型或期缴类产品能力弱,加上前几年投资新政出台和资本市场的火热,于是涌现出了很多“资产驱动负债”型公司,试图通过拉升三差中的利差收益来实现盈利以及“弯道超车”。所谓“资产驱动负债”,比较多的是先从投资端来寻找项目,然后再要求负债端不断提供现金流。这种模式把资产管理部门推到了前端,投资变得较为主动,虽然有诸多好处例如改善资产负债匹配度、抓住资本市场机遇、提高保险产品的吸引力等,业务员及中介渠道销售也变得容易、资产总规模因此能迅速做大,投资做好了也能马上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系列风险,比如负债端缴费久期缩短,如果要在短时期筹措到资金给资产端,唯有销售趸缴或短存续期理财类产品,而这些产品一是很吃资本,二是容易加剧退保带来流动性风险,三是资产端基本为权益、不动产或另类投资,会相应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种模式在涨潮时能让人欢欣鼓舞,但在退潮时风险则暴露无遗。


  “负债决定资产、资产驱动负债”的双轮驱动模式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充分考虑了业务发展需求和金融市场趋势,利于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动态平衡。但是由于涉及产品、投资、营销、财务、风控等众多部门的协调,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高的沟通成本,才能在有限的资本和一定的风险限额下取得各方诉求平衡及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这种模式需要建立强大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对寿险公司整体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 孟森:


  险资应坚守并创新来穿越周期


  当前保险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匹配资产与负债,包括收益匹配和久期匹配、资本高效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二是平衡收益与风险,即合理界定风险容忍度、准确识别风险收益、科学适度地承担风险等。


  在波谲云诡的市场形势下,险资应砥砺前行,一是要坚守理念,精细管理,精细研究资产配置模型和方法,坚持分散化和价值指引下的逆周期投资;二是着眼长远,深耕市场,逢高配置长久期利率债,严控信用风险,逆周期配置高分红价值股并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通过权益法核算抵御价格波动导致的短期冲击;三是有效分散,全球布局,加大海外配置以更有效分散风险,着眼全球配置优质资产,多渠道出海。


  展望未来,一方面行业要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在投资端应大力推动投资体系创新。投资体系创新包括配置策略创新,充分吸收国际市场最先进的方法技术来不断优化策略,比如桥水全天候/风险评价配置策略、贝莱德因子导向的配置策略、麦格理波动率控制配置策略等;也包括投资工具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优质资产,控制风险;当然也包括产品创新,适当利用投资能力,开发一些投资驱动型的产品,缓解保险负债的压力。


  总的来看,保险资金运用还有很多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的工具,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低利率环境和保险资产负债匹配面临的挑战,成功穿越周期。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16年7月5日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