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et your password?

Register now
保险业源于伙伴分担风险

2017/07/17

Author:管理员

        日前,保监会公布一纸 “罚单”,对曾被王石指责为“野蛮人”的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给予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保险业,原本就是人们为分担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强调的是稳健,最忌讳的就是过分的“冒险”。

        腓尼基船长的约定

        保险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古人也有保险的观念吗?

        其实,人在现实世界中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有风险,就自然会产生种种分担风险的想法和办法。保险的观念就是这样自然萌发出来的。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公布了一部著名的法典,这是人类社会第一部成文的法典,叫《汉谟拉比法典》。这个法典中就有关于分担风险方面的规定,是这样说的:

        商人可雇用一个销货员或商队到外地销售货物,当其顺利归来时,商人只收取所获利润的一半;如未归来或归来时既无货又无利润,商人则接收他们的财产,甚至将其妻小作为债务奴隶。但如果可以起誓,货物确实是被强盗抢走的,则债务也可以免除。

        在同一时代的古埃及,有一文件中记载着在下埃及的石匠中流行一种互助基金组织,用参加者交付的互助会费,支付会员死亡后的巨额丧葬费。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类似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办法的雏形。

        当时在地中海东岸,还有个以航海业闻名的腓尼基帝国。由于航海业风险极大,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商人们也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了分担风险的思路和办法:当船舶航行中发生危急情况时,船长可作出抛弃货物的决定,以保全其它船货和人身安全。但由此引起的损失,必须由获益的船货各方进行分摊。到了公元前916年,在路德岛国王制定的《罗地安海商法》中,还把这种做法首次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其中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的货物,其损失应由全体受益方共同来分摊。”在几个世纪后的罗马法典中也对此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使其得以推广并流传至今。

        古希腊曾盛行一种团体,即聚集有相同观点的政治、哲学、宗教信仰或同一行业的工匠入会,并按月交付一定数额的会费,当个别会员遭遇某种不幸时,即由团体给予救济。在古罗马帝国也出现过一种丧葬互助组织,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拉奴维姆丧葬互助会”,参加者需交付一定的入会费,以后再按月支付少量费用。当会员死亡时,该团体交付焚尸的柴火及建造一座坟墓的费用,以后还扩展到对遗属给付一定的救济金。这是原始人身保险的雏形。

        年长多交,年轻少交

        自欧洲各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了工匠、商人、宗教、村落等各种各样的行会。它们是具有相互扶助性质的、保护成员利益的一种互助保险组织。其扶助范围包括死亡、贫困、伤残、疾病、年老、丧失家室和意外事故等。会员入会时,必须交纳一定的会费,以建立共同的互助基金。13至16世纪,这种行会组织的相互保险在欧洲非常盛行。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互助会”,一般都是住在同一地区的人,或从事同一职业的人之间互相扶助。如伦敦圣保罗教堂的牧师,平日里传经布道,颇受人尊重,但薪水并不优厚。为了应付变故,他们平时每人每月拿出一定数目的钱,积攒起来,遇有同事死亡,便从积蓄中提取费用举办葬礼。这种“零存整取”的方法初创时众人尚能接受,但后来弊病愈发明显:不论年轻年老,每个牧师每月缴出相同数额的“份子钱”。年老的牧师可能在短期内撒手归西,而年轻的牧师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用为自己准备葬礼,只管一味地出钱。这样等于年轻的出钱,替年老的送终,很不合理。于是年轻人纷纷退出组织,只剩下一些年长者苦苦支撑。结果可想而知:老人们陆续死去,交钱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葬礼开销一年比一年大,最后难以维持,关门大吉。

        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人们变得聪明起来。

        1706年,一位名叫哈特雷的英国书商创立了“友爱社”。开始时,友爱社要求每个会员每年交纳6英镑4先令,一年终了时,这笔钱将平均分配给本年度中死去的人的遗属。因为会费是固定的,会员们不必担心负担年年增加,但如果某一年去世的人多,那么每户遗属分得的抚恤金就会减少;少到一定的程度,就起不到“抚恤”的作用了。为解决这一问题,友爱社不断致力于招募新的会员,并且只准12至45岁的健康人加入组织,以防止集团的老龄化,降低死亡率。后来,友爱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应对不同年龄的会员收取不同数额的会费,年长的多交,年轻的少交,才能减少矛盾,趋于公平。友爱社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章程,使之日臻合理、完善,所以它能够存在160年,到1866年才被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兼并。据史料记载,它是

        英国最古老的一家人寿保险公司。

        1762年,世界上第一家最具现代意义的人寿保险公司——人身及遗属公平保险社在英国诞生。与以前“摸着石头过河”的任何一种互助友爱组织不同,公平保险社充分采纳和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概率论、死亡表、平衡保费法。从此以后,人寿保险的每一步进展,再也没有脱离科学的依据。

        水火最是无情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中海一带得天时地利之厚,海上贸易十分兴盛。每一次航海成功,带给船主的不仅是荣誉,更有丰厚的收益。然而当时的造船技术十分幼稚,船舶抵御风浪的能力很差,人们的航海经验也很有限。每次出航,都好比一场生命和金钱的赌博:要么名利双收,要么人财两空。

        一些精明的商人垂涎于海上贸易的重利,又惧怕航海的风险,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由商人投资,鼓励船主造船出海,如果航行顺利,船主连本带利偿还商人的投资,利息高达20%-40%;如果海船遇难,船主只归还利息,其他损失由商人自己负担。通过这种形式,商人和船主分担了航海中的风险。这便是早期的“海上冒险借贷”,它已有了海上保险的雏形。

        目前有据可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单,是1347年10月23日由意大利热那亚商人乔治·勒克维立出立的航海保险单,承保“圣·克勒拉”号商船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海上航程。

        现代火灾保险起源于德国。16世纪初,火灾的不断发生使德国城市中出现了类似火灾保险的互助组织,某个会员遭遇火灾时可得到大伙儿的援助。1591年德国的工业和航运中心汉堡市发生了一起大火灾,酿造企业的损失尤为惨重。各酿酒厂为了筹划巨额重建资金,维护不动产的信用而设立了火灾合作社,推动了火灾保险的兴起。到1676年,火灾合作组织已很普及,为了充实资金力量,汉堡的46家合作社还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火灾保险组织——公众火灾合作社。此后,德皇还颁布法令,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规定各城市都要联合起来,成立市营火灾合作社。不久,又在全国实行了强制火灾保险的特别条例。这就是公营强制火灾保险的兴起。

        现代流行的商业火灾保险则是在英国不断完善和成长起来的,其推动力是1666年9月伦敦发生的特大火灾。这场大火灾发生于9月2日凌晨2时,当时伦敦一家面包店突然失火,风助火势迅速沿泰晤士河边由无数木板屋相连的街道蔓延开来。大火整整燃烧了4天,繁华的伦敦城80%被焚毁,13200座房屋、400条街道、80座教堂化为灰烬,2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英镑。此后十年伦敦城才恢复了元气。

        大火过后,人们认识到了火灾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强烈要求火灾保险保障。从此,火灾保险思想深入人心。1667年一位医学博士兼房地产投机商尼古拉·巴蓬受到启发,在伦敦应运开办了火灾保险事务所,开始经营房屋火灾保险,这是私营火险之始。经过十余年经营,巴蓬博士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金。1680年,他又集资募股4万英镑,正式成立了凤凰火灾保险公司,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险公司。

        咖啡馆里诞生保险巨头

        回顾世界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当今世界最大的保险机构——劳合社。

        劳合社的前身是伦敦塔街的一家咖啡馆,主人名叫爱德华·劳埃德。关于劳埃德咖啡馆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1688年。劳埃德先生的咖啡馆离海关署、海军部和海务局不远,从事海上贸易和海上保险的商人、船主、经纪人经常在这里聚会。他们在这里喝咖啡、聊天,交流着各种各样的商务信息和社会新闻,有时也成交一两笔生意。

        爱德华·劳埃德以生意人特有的精明意识到:信息是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他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最新信息,就能吸引一大批顾客,咖啡馆的生意不愁不兴隆。他立即着手在全英国建立一个代理人网络,并把触角伸向欧洲大陆,搜罗各种海上贸易信息。1696年9月,劳埃德咖啡馆甚至自办了一份两面印刷的小报《劳埃德新闻》,每周出版3次,主要登载最新的海事信息。同时,劳埃德还开始在咖啡馆内组织船舶及有关设备的拍卖。劳埃德咖啡馆因此而名声大噪,很快成为一个航运信息中心,并成为英国商界人所共知的海上保险买卖场所。

        1774年,壮大了的海上保险团体迁入皇家交易所办公。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发祥之地,沿用了“劳埃德”这一名号,只是从此以后,它所代表的已不再是一个小小咖啡馆,而是鼎鼎大名的世界级保险机构——劳合社。劳合社至今还保留了劳埃德咖啡馆的一些传统,比如身着特殊制服的招待员仍被唤作“跑堂”,办理保险业务的地方仍叫“座厢”,生意人们仍然坐在那种木座椅上。劳合社的主要机构之一——劳合社管理公司,则扮演起劳埃德先生的角色:为社员提供场地、工作设施、最新商业信息及多种服务项目。

        警钟长鸣  牵动心弦的卢丁钟

        每当人们跨入金碧辉煌的英国劳合社大厦时,便会迎面看到一只古朴典雅、引人注目的精致铜钟,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卢丁钟。此钟虽不很大,但它却牵动着无数承保人的心,联结着承保人的切身利益和喜怒哀乐。因为只要听到卢丁钟击响一声,就说明世界某地又发生了重大不幸事故,意味着有关承保人又要“大出血”(即赔款);若听到卢丁钟连续两响,则表示又有喜讯降临,意味着又有了新的机遇或又发财了。

        说到卢丁钟的来历,还要追溯到1699年。当时,一艘法国建造的“卢丁”号战舰奉命装载100多万英镑的金银币等贵重货物,从英国的亚茅斯港起航运往德国,不幸中途遇到强烈的暴风雨,搁浅在荷兰北部海域。劳合社作为货物承保人而支付巨额赔款。

        多年以后,在荷兰人打捞沉船物时,捞出不少贵重物品,劳合社与打捞人为此争执不休,最后双方达成君子协定,劳合社得2/3,荷兰打捞人得1/3。在1857年的又一次打捞中,发现了一只别致的铜钟,劳合社根据船名而将它命名为“卢丁钟”。并把它悬挂在营业大厅的正中央。从此,这只铜钟担负起上述职能,并成为劳合社荣耀的标志和悠久历史的象征。

        光荣梦想  保险“老大”救卫星

        1984年2月,执世界保险业之牛耳的劳合社保险集团,承保了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即将发射的帕拉帕2号和韦斯塔6号两颗卫星的综合保险。不幸的是,“挑战者”号在前进中因尾部火箭发动机突然熄火,导致两颗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从而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物。这两颗卫星的保险金额分别为1.05亿美元和0.75亿美元。卫星承保人支付了赔款,并且获得了对卫星的所有权。
为了挽回损失,劳合社代表卫星承保人组织了保险史上第一次“空间救助行动”。在浩渺的宇宙空间,“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5位宇航员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地回收了这两颗卫星。为此,劳合社特制“劳氏银质奖章”,由美国总统里根亲手授予5名宇航员。这次救助的成功,被认为“创造了保险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无奇不有  保险也奇葩

        随着保险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外各种奇葩保险也进入公众视野,下面就来列举几种。

        买彩票老不中奖险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哈波利保险公司推出买彩票老不中奖保险:如果投保人一年之内52次以上买彩票均没有中奖则公司支付2500欧元。年保费也不过数十欧元。这对于那些彩票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樱花盛开险

        日本每到樱花盛开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请气象专家参考近几十年来日本列岛的樱花开放规律,对当年气温、日照时间等气象问题进行预测,并研究和分析这些气象数据对樱花开放期的影响,然后再预测今年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具体日子。

        投保的旅行社、休闲娱乐场所以及其他客户,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的预测安排相关日程,如果樱花开放日期与保险公司的预测不一样,保险公司将向投保者支付赔偿金。

        中秋赏月险

        “中秋赏月险”推出时,“赏月”只是附加保险责任中的一部分,如果中秋节当日20:00至24:00,被保险人指定的赏月城市的天气情况是阴或雨导致被保险人不便赏月,承保人向被保险人支付赏月不便赔偿金。

        扶老人险

        支付宝里出现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保险产品,保费仅为3元,保期一年。这款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的“扶老人险”主打诉诸法律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诉讼费,并无偿赠送给投保人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

        加班险

        某第三方理财平台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国内首个“加班险”。投保人只要超过晚9点下班,即可获得赔偿,拯救“加班狗”于水火之中。

        从不少另类的保险产品的保障内容来看,大都是新鲜大于实用。还有不少保险公司推出的“奇葩保险”貌似压根没有想要顺利售卖,就是为眼球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文写作参考唐金成主编《世界保险趣论》、张品梅等著《保险趣闻》等,特此致谢

Report price

0

Yuan
I want to buy
Share:
I want to buy

Name:

Mobile Number:

Comments…

After your successful submission, our staff will soon be in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