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et your password?

Register now
打造保险型城市宁波模式:争取一揽子政策先行先试

2017/03/29

Author:管理员

        “海定则波宁”——宁波,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
  古代的姚江,是进出宁波的一条交通要道。王安石在此做官时,常坐船经过各大水路要道,一边办公事,一边顺带观赏两岸风土、美景。他在《泊姚江》一诗中云:“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宋代诗人陆游来宁波的次数虽然不多,却也留下“风物可人吾欲住!”的诗句。
  正是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城市,2016年6月17日,申报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试点方案得到了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市也因此成为首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相信这不仅对于全国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也对宁波市未来的转型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距宁波获批成为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已近一年。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宁波进行实地走访,亲身感受了宁波的“务实与高效”。宁波金融办副主任王勉、宁波保险局产险处处长耿岳先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谈及近年来宁波在保险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规划。
  事实上,宁波的保险创新工作从2007年进入较有规模化的阶段,至今已有十个年头,探索出了“宁波经验”、“宁波解法”、“宁波样本”和“宁波模式”等一系列成功经验。
  2016年,宁波新落地保险创新项目48个,巩固深化创新项目51个,覆盖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合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3万亿元,其中政保合作创新项目42个(2016年新落地18个),获得政府财政支持1.7亿元。创新项目形成保费6.7亿元,拉动总体保费增长约3个百分点,占保费增量的22.8%,成为一个重要增长极。引进保险资金280亿元,是前年56亿元的5倍,创历年新高。
  对于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未来的建设,宁波提出了“五个中心,两‘全’路径,一个主阵地‘”的发展思路。
  未来宁波将在全域内实施“保险+”战略,推行“全域保险”,把保险运用到社会治理、经济转型、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建成保险型城市。同时还将以保险产业园为主阵地,以全产业链的思路去发展保险产业,打通保险前后两端服务环节,实现跨界与融合,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保险业与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
  据王勉透露,宁波在努力争取新的保险机构业态、创新产品备案注册等的先行先试机会,如果“一揽子政策”能够落地的话,“宁波保险试验区含金量会更高,吸引力也会更大,会给大家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
  社会治理的“保险+”解法
  耿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推动宁波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保险发挥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一张保单,而是提供了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他以全国首创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险为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老旧住房倒塌事件时有发生,宁波本地也发生了两起。这些住房多为1980年代所建,随着企业改制,建设主体已不明确,如果发生倒楼事件,政府需要承担起全部的赔偿、安置、危机公关、社会救济等工作,对政府而言压力巨大。
  城镇居民住房保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首先在镇海区落地试行。保费由区县政府出资,保险责任包括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损失,以及及时发现风险后的临时安置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在镇海区的模式上,政府将危房风险监控巡查责任也移交保险公司去具体实施;当保险公司发现裂缝、倾斜等问题,政府动用力量撤离群众,分析是加固还是推倒,这部分费用由政府出资,不从保险公司赔付资金里抽取。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起到了很好的风险管理作用。去年奉化倒楼的旁边小区又有一栋楼出现了问题,保险公司告知政府之后,居民被及时撤出,政府对房屋加固后再将居民回迁,最终保险公司只赔付了50多万居民临时安置的费用。
  据宁波保监局产险处处长耿岳介绍,仅2016年保险公司就巡查了4万多栋楼房,发现隐患达到4081处,目前该险种已覆盖宁波一半以上县(市、区),承保面积达到3161万平方米,承接了全部10年以上的老旧住房,目前计划将在2017年底前实现宁波市全覆盖。
  利用商业保险进行“保险保障+风险管理服务”的模式,在宁波市各级政府部门中已经形成了集体共识和行动自觉,耿岳称,类似的保险创新尝试在宁波还有许多。
  例如在公路保险方面,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道路毁损一公里的修护基金过亿,对于政府财政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政府在将国省道交给保险公司承保的同时,将道路巡检任务也交给保险公司,从而将保险公司的巡检责任完成情况和可能产生的赔付成本直接挂钩。去年宁波政府已将821公里的国省道交给保险公司承保,保费共1200万,保额高达200亿。
  宁波市金融办副主任王勉表示,政府在承担无限责任的同时,掌握的资源跟责任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最好的途径就是运用保险。保险自身有驱动力去做风险管理,同时还能够放大政府财政的杠杆。
  保险助推经济增效升级
  宁波作为外贸大市,一大特点是出口小微企业占80%。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宁波首创全国首个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并于去年在鄞州先行试点了全国首个面向小微企业的政策性财产保险。
  小贷保证保险专门针对初创期小企业、城乡创业者(个体户)和农业种养殖大户共三类客户。截至2016年底,小贷保证保险已累计支持1.5万家小微企业和农户获得贷款140亿元,被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誉为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宁波经验”。
  小贷险在承保模式上经历了由共保向市场化经营的转变。最初小贷险采取共保的模式,在各家具备单独开办此项业务的能力之后,为了解决银行介绍来的贷款业务中小微企业资质较差的问题,激发市场活力,改由保险公司自己组建营销队伍去发掘客户。
  王勉表示,保险端从2012年开始发展小贷险业务至今,业务量已经占到了总量的三成以上,并且保险发起的业务质量比银行发起好得多,已经直接产生利润,将来宁波还要把小贷险业务做成一家专业的保证保险公司。
  为了确保小贷险可以顺利推进,在吸收多年前全国车贷险的经验教训后,由宁波市政府直接确定小贷险风险承担额,初步确定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承担30%和70%的保险责任。此外,保险公司对是否放贷有一票否决权,甚至在保险公司组建了专职审贷队伍,并通过联合追偿等方式,确保小贷险业务顺利开展。
  耿岳介绍,目前共有9家保险机构参与经办,合作银行由原先的5家增长至14家,总体费率2.3%,2016年保费增幅25%,贷款额度增幅40%,达到26亿元。
  在扶持小微企业方面,除小贷险以外,全国首个面向小微企业的政策性财产保险也于去年在宁波市鄞州区先行试点。该险种由政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助,保额最高10万,保障小微企业在洪水和火灾风险之后能够及时恢复生产。目前该保险已经为1291家小微企业提供了2.5亿元保额的保障。
  宁波并不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产值仅占GDP的30%左右,但农民增收、精准扶贫仍然是政府关心的重点之一。宁波市农业保险保费虽然不多,但是险种多、保额高,并且呈现出从保基本向保农民增收转变,从保自然风险向保市场风险转变,从传统保险向指数保险转变等特点。
  宁波率先试水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第一单,并且积极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例如推出茶叶低温霜冻气象指数保险,保水蜜桃的风力指数保险,保杨梅的降雨指数保险等。
  据耿岳介绍,目前宁波农业保险有29个险种,其中仅有6个属于中央直补险种,其他的大多是根据地方农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的本地险种,而这些本地险种的保障对象正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除了在农业保险险种创新上精耕细作,宁波在保险组织形式上也有新突破,全国首家保险互助联社——慈溪龙山镇保险互助联社村民投保率从首年的30%递增到目前的70%,为参保社员提供风险保障近1亿元。
  保险在推动传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
  2014年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获批以来,近百亿“险资入甬”,投资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改善了宁波市社会与项目融资结构,反哺助推实体经济。科技保险为295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提供1.7亿元的创新风险保障金,涵盖884件发明专利,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2016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宁波市出口贸易超过1440亿元人民币,出口渗透率达32%,支持贸易融资超过140亿元,为稳定外需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域保险+全产业链发展
  宁波未来如何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金融办给出了“五个目标、两‘全’路径、一个主阵地”的设计方案。
  “五个目标”概括而言是指,继续发挥保险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中的作用,发挥保险在促进宁波制造业转型中的作用,发挥保险在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撬动保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宁波成为保险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聚焦点。
  为实现以上目标,宁波提出了两条实现路径:
  一是在宁波全域内实施“保险+”战略,推行“全域保险”,将宁波建设成保险型城市。将保险置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把保险运用到社会治理、经济转型、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并努力使宁波的保险创新经验和成果上升到国家社会和经济改革发展层面。
  二是建设保险产业园,按照开放式、内涵式、集约式建设理念,构建“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强化园区空间结构的开放性、协调性、互融性,促进保险创新产业园与宁波市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实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
  王勉介绍,所谓“一核多点”的“核”是指以东部新城金融CBD为核心的产业园,同时各地区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各自特色,例如在鄞州四明建设金融小镇,在杭州湾建设IT后援基地,在梅山保税港区发展跨境电商保险等。
  未来宁波将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来建设保险产业园。王勉表示,目前园区内已经正式向保监会申报了五家保险法人机构,未来还将引进大批新型专业中介结构、保险第三方服务平台、保险专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范围涵盖车联网、健康管理、护理服务、安全生产、支撑小额融资提供征信服务等,打通保险前后两端服务环节,实现跨界与融合,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保险业与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
  为了保障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顺利建设,宁波从制度手段、人才手段、资金手段、监管手段等方面着手创造条件。
  制度环境方面,宁波政府将会在例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推动强制保险的发展,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为公共领域的保险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宁波将打造智库研究、文化展示、人才培养等系列平台,今年内还将针对保险业出台专门的人才政策,以促进保险人才在宁波的集聚。

  宁波还将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吸引新机构入驻保险产业园。王勉表示,宁波计划在市的层面建立一支母基金,目前旗下的两支专业子基金已经在对接中,预计年内会落地。这些基金将为宁波引入大批保险项目,按照项目注册资本的千分之四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且在五年的税收方面也予以支持。同时产业园将提供最好的孵化平台,助力保险项目迅速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产业成果。
  创新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监管支持。耿岳表示,目前宁波做的多位创新型保险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先通过总公司认可,再上报至保监会审批,整个报备周期很长。为了促使创新项目更快落地,在不改变报备制度的前提下,保险产品创新也需要有配套的监管制度创新。
  王勉表示,目前宁波方面已经在与保监会沟通,可能很快就会由保监会给宁波出台19条政策,其中即包括重大创新举措率先在宁波落地,机构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新的保险机构业态可能都会在宁波有先行先试的机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争取能有备案注册的安排,以后保险创新直接在宁波本地备案即可。
  如果这样的一揽子政策能够落地的话,试验区含金量会更高,吸引力会更大,创新机会也会更多,他续称。

来源:2017年03月2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Share: